产品随想 2 产品力与人才密度

今年的东京似乎比以往更热,走在路上能真实得感受到什么是炙烤,阳光穿透皮肤直达肌肉,给你一种平时感受不到的通透感,甚至会想多晒一会,让自己熟悉这个陌生的身体。

最近脑海会闪现很多产品的对比,比如我曾经最喜欢的 Apple 在 AI 上意外的缓慢,最早做出 Copilot 的 VSCode 没有成为 AI Code 的领导者,甚至有点跟不上 Cursor 的脚步,Gemini 模型一次次霸榜却无法取代 ChatGPT 成为我日常的工具,我很欣赏 Grok 在交互设计上创新的劲头,却无法真的喜欢上 Grok 的模型效果。

为什么觉得很强的组织,产品却难产或者怎么也不如另一个?尤其是当这些全球最顶尖的团队在一起竞技的时候,这种矛盾凸显到了你不需要思考都会察觉。

产品到底是谁做出来的?

塔尖的决策者时常会被神化,有时候是神化老板,有时候神化产品经理,我也不止一次遇到有朋友会说 “我都想清楚了,只需要找个人来执行就可以了” 以前也许还要去讨论下要找什么样的人来执行,现在有了 Agent 可能大部分人也都有了体会,如果 Agent 的模型能力太差,会需要你一次次的描述自己要做的事情,最后疲惫不堪,开始降低标准妥协。

对吧,产品就是团队一起做出来的,产品是这群人状态和能力的映射。

我在自己做产品的过程中,不止一次的体会到这个观察。

产品哪里出了问题,就是那里的人才密度出了问题。

之所以想这么说,是因为「做什么」和「怎么做」这两件事只有愚蠢的决策者才会认为自己想的就是对的,你需要的是更多的想法和方法,然后筛选,而不是去执行自己的方案。

对于产品的想法,我可能在发布前变更过至少 3 次,一个方案的实现思路,我也可能因为和朋友的一次简短的对谈中完全切换到另一个角度。

碰上有产品感的设计师,最后可能是他告诉你应该怎么做。

碰上对技术有追求工程师,我可能唯一的贡献只是说清楚了需求,在此之上有诸多地方都超越了你的预期,但这都是他自己琢磨的。

蹩脚的产品,修不完的 Bug,拿不出手的交付,并没有什么很复杂的原因,这就是人才密度的现状, 而且要把自己算进去。

人才密度,是一种能量的吸引,双向的筛选,也许现状无力改变,但至少需要认清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