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产品体验的一些思考

在写完前两篇,「对社区产品的一些思考」「关于平台的一些思考」我得出的结论是,社区是有迹可循的,但如何做一个平台是没有“答案”的,或者说,成为平台这件事,不应当是产品初级阶段的目标。

产品的体验

体验是什么?打开 App Store 的分类,你会看到

「休闲」「游戏」「娱乐」「教育」「新闻」「书刊」「社交」等等分类,我们可以把实现一个目的方式给人的最终感受,定义为体验。

例如我想「社交」,于是打开了微信,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相对于我目的的感受,就是微信的体验。 产品体验的核心,是「解决什么事,以及解决的怎么样」。

一款产品的体验除了核心以外,有很多部分组成(不同产品组成的部分不同)

  • 设计,外观
  • 稳定性,效率
  • 安全

等等,而用户为此付出的

  • 金钱
  • 时间
  • 乃至生命

我们统称为成本

而对用户来说,最终值不值得继续使用这款产品,是横向比较的,比如「休闲」这个目的,假设所有提供者有 「电影」「音乐」「小说」「VR 电影」「VR 游戏」

那么 「VR 电影」 体验被比较的除了电影院,iPad 看电影,电脑看电影,以及电视看电影,投影看电影这些方式,还有音乐,小说,VR 游戏的体验。

但 VR 电影用户要为此付出的成本是

  • 晕眩
  • 佩戴不适
  • 装置安装
  • 片源限制
  • 内容达不到预期的沮丧

当第一次的新奇过后,用户长久来考虑这件事的成本和体验收益,就会决定这个事物的使用频次。 如果一款产品要被广为接受,那么获得的体验横向比较同类方式时,应当远远大于成本。

产品的差异化

昨天我问了很多朋友一个问题

为什么 Snapchat Telegram WhatsApp 在国外可以存活,而国内只有腾讯独大,也无法诞生其他 IM App?

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提到了, 在国内大家已经不再纠结「颠覆微信」了,已经认清了现实,想着如何抱微信的大腿。

但这个问题却非常有代表性,尤其是这个问题里存在很多的思维误区。

我认为同类产品做竞争的时候,第一原则是「产品的差异化」。

其实这一点在 QQ 和 微信上已经有所体现,微信是老爸老妈用的,QQ 是年轻人用的。和国外年轻人选择 Snapchat 而不用 Facebook 是相似的理由。只是腾讯把这件事都自己干掉了,而 Facebook 如果没买下来 Instagram,恐怕也得扎心。

同样,有今日头条,就会有经济学人,就会有 FT。

有 Youtube,也有 Vimeo,有优酷,也有 Bilibili.

都是同类产品,但互相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化。一款面向 C 端的用户,差异化要想的很清楚,而这种差异化可以给你带来的人群基数,也需要想清楚,不然虽然有了差异化,很快到了天花板,可心里却不甘心,那就很尴尬了。

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,国内曾经有过一波易信,来往,来和微信竞争。我认为易信和来往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化,甚至说,易信的免费电话和来往的签到红包,这种让用户自掉身价的事情,反而降低了用户认同感。

产品没有有利的差异化也就算了,但是 IM ,即时聊天工具,他首先是一个工具,微信在这件事上想的很清楚,一旦有一款产品在同样定位上效率和体验大幅超越他,他就会被颠覆掉,所以微信从不做伤害体验和效率的事情。但易信和来往连一款工具也都做不好了。

Line 在国内还能用的时候,没用任何催化用户的手段,但它的产品差异化做的极好,不论是界面的萌还是通知音的萌,更别说那些萌到爆的卡通贴纸,Line 是替掉 QQ 的绝佳选择。

Telegram 的异军突起其实很有意思,他的定位就是安全。所有不满 Facebook 以及被收购的

Whatsapp,注重隐私的人,都切换到了这款产品上。

Line,Telegram,Snapchat,Facebook 系,构成了国外 IM 现有的状态。

  • Line - 软萌,亚洲
  • Telegram - 安全,全球
  • Snapchat - 年轻,欧美
  • Facebook - 大众,全球

在这四个方面,看一下国内的可能性

年轻,国内 QQ 依旧占据着这个定位,QQ 虽然产品设计不怎么样,但是功能迭代的很快,年轻人需要的它都有。

  • 软萌,和年轻重叠,但国内没有产品能做到 Line 的极致,现今这块只剩下图片工具产品在做社交梦。
  • 安全,没得做,有需求的会去用 telegram
  • 大众,微信。

关于微信和 QQ,我之前开过一个玩笑说,之所以微信越来越牛逼了,也是因为人口老龄化。 而第二原则,就是体验。

也是我本文想得出的结论,一款产品的最终成功,应当是在其差异化定位下的体验远远超过其他产品,而最终能不能成长为一个平台,那就要看「造化」了。

17/06/23